衡水好人网

搜索
衡水好人网 首页 好人文艺 查看内容

义门秋雨话孝心

2024-1-9 10:10| 发布者: 史振平| 查看: 33855| 评论: 0|原作者: 尚庆朝

摘要: 传承“义门秋雨”的优良家风,幸福永远相伴!大爱洒满人间!

我是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义门村人,义门村位于安平县城东北方向,义门秋雨是安平古八景之一。元朝时期,义门村有个叫李恭让的人,他孝敬父母有目共睹人人称赞,有一年秋天干旱无雨,只有义门村风调雨顺,人们认为这是他孝敬父母感动上天,于是纷纷向李恭让学习。清朝诗人陈宗石写道百亩农家忧旱魃,一朝秋雨答天心。当今孝义高千古,留得芳名说到今。时至今日,李恭让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家得以传承。我的父亲袁树申今年已是九十五岁高龄,在年近古稀的哥哥嫂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安度晚年

父亲一生育有二子四女,我是他的长女,上面有两个哥哥。在父亲 14岁时,爷爷因病去世,姑妈才几个月大,一家三口相依为命。他身材矮小,弱不禁风,骨瘦如柴,家徒四壁,吃饭都成问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他忽然之间长大了。虽然只上了三年小学,识字不多,但是会看、会听、会做他在认真观察这个世界,认真学习生活技能,用耳朵聆听每一次谈话,品位每一次地经验教训,会虚心请教,不耻下问,尊重每一个长辈,每一个兄弟姐妹,只要你懂得比我多,我就虚心学习,当面学背后学,白天学,晚上学,认真领会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要领,16岁的时候,锄草、喂牲口,力气与小伙子不相上下,乡亲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“后生可畏呀

一辆木轮小车,车上装满了从沧州市肃宁县寺尚村生产的瓦罐、面盆等生活用品,父亲昂起头身体稍向前倾,推着小车走遍了安平县、深州市(原深县)、饶阳县、武强县的每一个村落,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,人口分布,都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,成了活地图、活向导,任何人都问不倒。也正是这辆木轮小车,一家三口才能勉强填饱肚子,姑妈才有可能上学,有可能成为当时的女知识分子,为姑妈以后从农村走向城市,参加工作成家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这辆木轮小车,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在库房里,成为我们全家人忆苦思甜的教育素材。

我的母亲15岁入党在义门村任妇联主任多年已经于 1999 年去世。而我的父亲是在1938年安平县苏村公社付各庄村在义门村发展党员时加入的中国共产党,那年父亲 16 岁,随后到保定市易县参加了革命工作。此时的姑妈还不到三岁,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,不久父亲又回到了家乡,与奶奶、姑妈继续相依为命。他是在牵挂着这个摇摇欲坠的三口之家,他不回来,这还算是家吗?每次谈起往事,父亲总是老泪纵横,那是他心中的痛,是他心中的无奈之举,是他为了这个家做出的巨大牺牲也正因为如此,加深了兄妹之间的浓厚感情。

父亲回来后,就来到了天津裕东海运公司,主要工作是在滹沱河安平到天津段航船。船身大约长20米,宽约8米,每艘船运送粮食约3万斤。每一次航船前,他总是依依不舍,喃喃自语:“波光粼粼的滹沱河水,我要去天津港口。其实不想走,其实我想留。义门秋雨牵挂在心头。义门村有我几岁的小妹妹,家中的母亲已经白了头。每一次的离别每一次的出走,母亲妹妹和我风雨同舟。小心行得万年船,安全记心头。牵着妹妹的手,分别在义门村口。波光粼粼的滹沱河水,我要去天津港口。其实不想走,其实我想留。义门秋雨牵挂在心头。义门村有我几岁的小妹妹,家中的母亲已经白了头。每一次的离别,每一次的分手,母亲妹妹和我风雨同舟。小心行得万年船,梦里家乡在心头”。

天津解放前夕,父亲临危受命去搭建浮桥。后来又到安平水利运输局下属的冀中公司,掌舵行船,运送粮食、苇子等物资。由于常年在水上行船,掌舵、察看水流方向,需要把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右手上,导致右手严重变形,已经 40 多年了。我们曾经领他到医院去看医生,遗憾的是医生也束手无策。

“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香两岸。我家就在岸上住,听惯了艄公的号子,看惯了船上的白帆。”滤沱河岸边长大的孩子,水性都十分了得,尤其是父亲的水性是常人所不能比的。他一个猛子扎到水里,20 分钟后才露出水面,此时的他顺流而下已经到了一里地以外。本村的村民袁双尧老人今年已经73 岁了,每当提起他的救命恩人一我的父亲,都赞叹不已!20 分钟在水里不露头,起初我还有所怀疑,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是千真万确的,没有点夸张水分,他是利用了在水中换气的办法才能做到的。门小恒、刘满振等落水青少年都是父亲从水中救起,成为他们的救命恩人。父亲很少提起,只是轻描淡写地说:“举手之劳,在别人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,只是做了一件小事而已。”朴实的话语,优良的家风影响了每一个人。

因为家庭条件困难,父亲 26 岁才结婚。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,是名副其实的大龄青年。父亲一生阅人无数,话语不多,干一行,爱一行,专一行,无论干什么,都力求做到最好。赶马车、行船、种庄稼,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。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一米高的大食盒,椭圆形最大直径约 50厘米,每逢乡亲们有喜事,都是父亲赶着马车接媳妇,送闺女。风风雨雨几十年,父亲把姑妈培养成才,六个子女长大成人。父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,每次看到三妹袁小几和四妹袁小举于 1978 21日和 19802月由原油子公社义门学校颁发的“三好学生”奖状仍然贴在老房子的墙面上,我就倍感亲切和自豪。

时光荏苒,转眼父亲已经90多岁了。姑妈每年会带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来看望父亲。时间安排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二十四(父亲的生日)。每年的正月会根据实际情况再来一次。每次来,我们全家大小几十口团聚在一起,比过年还高兴。最近两年,父亲生活不能自理,哥哥和嫂子商量好:哥俩每半个月轮流照顾父亲起居,同吃、同喝、同住,同休息。大哥已是年近古稀,头发胡子全白了。大病初愈后,常年用药,与大嫂一起伺候老人。哥已经 64 岁了,同样也离不开二嫂的帮助。他们约定每个月的农历初二和十七交接班,因为逢二、七是义门村大集,各种蔬菜品种繁多,父亲喜欢吃什么,先准备好,算是为父亲接风洗尘。选择这个日子交接班,每年互换一次,父亲还可以轮流在每个儿子家过年。也可以轮流招待从保定回义门村看望父亲的姑妈一家人。当然也有例外,今年正月,家里亲戚大小 40 多口,我在本村居住,把所有人请到村里饭店,坐了满满四桌,我也是父亲的孩子,尽一份孝心也是义不容辞的。

感谢党的好政策,父亲现在每个月享受高龄补贴 50 元,农村养老保险 90 元,共计 140 元。年纪大了,身体大不如从前了,每次吃饭都在半个小时以上。比如说:早饭吃油炸糕可以吃 7个,然后再喝一碗豆腐脑,也可以用开水冲上两个鸡蛋,吃上两个蛋糕。中午如果吃饺子,可以吃 12 个,多半碗的饺子要把它们一切两半,这样吃着还顺口;如果吃面条,我们把煮熟的面条捞出来以后,父亲吃的面条还要煮上两分钟,煮的火大一些,这样有助于进食。晚上有时候吃一碗稀饭,半张饼。我们会把饼撕碎一些,先吃一口饼再吃一口茄子,然后再喂两口稀饭。每一次喂饭,我们都要细心观察,父亲吃不完,吐一点,这就是吃饱了。有时候嫂子会让父亲吃猕猴桃,医生说可以降低胆固醇,促消化,降血脂,防治心脏病等。既然有这种功效,父亲高兴时就会让他多吃一点。

二哥每个月会给父亲理发刮胡子,他刮胡子的手艺比理发馆的手艺还要好。首先用肥皂泡水起沫,然后均匀的涂抹在腮部,下巴,嘴唇的上下方。几分钟后,开始用刀片刮胡子,刮过之处干净漂亮,伴随着滋滋声,父亲时而闭上眼睛养神,时而注视着二哥,享受着刮胡子带给他的快乐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电动剃须刀逐渐替代了原始剃须刀,但是老年人仍然喜欢这样的方式,或许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老人找回自信,找回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为了防止父亲摔跤,每次行走时总得有人搀扶。大小便已经不能自理了。我们会在褥子上面铺上塑料布,上面铺上小垫子。小便一般在早上起床后和下午三点左右各一次。大便一般间隔六天左右,第七天仍然没有大便,就要吃润肠胶囊,然后大便就正常了。近一年来,父亲不能吃药了,如果不能正常大便,我们只好给他涮肠。肠道冲洗包5元钱一个,还备有光明肥皂,开塞露 2 瓶,这样润肠效果会好一点,时间大概需要两个小时,最快的一次用了一个多小时。我为父亲涮肠天经地义,但是两个嫂子也这样伺候老人,让我感动不已。在嫂子们的眼里这就是自己的亲爹,平时交流时,也是爹长爹短的叫个不停。有时我就想,有两个好哥哥,不如有两个好嫂子。如果没有哥哥嫂子的精心照料,父亲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。

两个年近古稀的哥哥感情深厚,同时又是邻居一字排开的两座房,在院子中间有墙头,在这个墙头的最北面有个共用的一米宽的小门。从砌墙的那天起,就有了这个门。两家可以随时走动,照顾老人更加方便,这个门也是义门村独一无二的,方圆百里的任何一个村庄,没有听说过有类似的门。这个一米宽的小门,是兄弟关系和睦的见证,是孝敬老人的连心桥,时至今日,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想起了清代诗人张英的“万里休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九十五年的岁月沧桑,父亲走过春夏和秋冬。孤儿寡母时度日如年,相依为命生活了几十载。拼搏进取战胜了无数困难,但是组织关系却成为了终身的遗憾。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已经去世多年,纸质资料也难以找到。让我们继续传承“义门秋雨”的优良家风,幸福永远相伴!大爱洒满人间!

 

后记:《义门秋雨话孝心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妗子的父亲,是我以妗子的名义写的。我了解故事的大概情况后,为了深入采访,我周六上午8点多赶到主人公家,细致观察他的一日生活,除了午休,我们始终在一起。回到衡水后,写成此文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  • .
  • .
  • .
  • .
  • .

文热点

读排行

返回顶部